中国文学对身体左右为难
中医诊断 2020年06月29日 浏览:2 次
作者:赵毅衡
对于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中的身体叙事,西南交通大学李自芬老师的《现代性体验与身份认同》,是第一本系统的讨论,值得好好一读已从2004年的13万台增至目前的28万台。其中电梯数量达16.2万台。
人与动物相同的地方,是有个各种器官复杂地组合起来的身体。各物种之间这些器官惊人的相似,最近还发现某些能够互换。文明人追求意义,靠的不仅是这些器官,而是一个常被称作“灵魂”的无形无体的神秘物。中国文明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的灵魂历史也就如此久远。
麻烦在于,一百年前,中国人久远的灵魂遇到了危机——现代性入侵的危机,而且这个危机采取了特殊的形式:不是比灵魂(不管是道德能力还是意义能力),而是比身体,包括武器这种身体的延伸。现代化问题,对中国一直是个灾难,一场令人羞辱的斗争,中国人被迫参加一场不按中国游戏规则进行的比赛。
被迫发现肉身的重要,对中国人来说是很不愉快的经验。从李自芬讨论的数量巨大的中国文学作品来看,这种不愉快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人始终不知道如何安放中国身体。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对身体不愉快的感觉,以及最后不得不做的不愉快处置:中国文学自始至终没有逃脱这种身体悲剧感。
李自芬引用了一张清末留日学生的“自治要训”,竟然全是吐痰,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之类如何处理自己身体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大致来自欧美,日本人采纳较早而已。李自芬感叹道:“其间夹杂着多少对自己身体的不安,惶惑,与自卑自怯”:到今天依然如此:中国旅行者到西方,让人侧目的“恶习”依然是这些。中国人到世界上,在处置身体上几乎是动辄得咎。
于是身体成为意义的新的集中点:李自芬列举了中国现代文学对身体的一系列关注方式:传统中国是个病相身体,患病成了从晚清到五四文学指责传统的最富于刺激的隐喻;另一些不太革命的作家(例如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回到处在日常琐事中的身体,回到身体凡俗欲望的细节描写。如何处置身体,成为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无法解决的难题。[NextPage]
很悖论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文学家的再现,不是把身体作为现代化的象征,而是靠干脆放弃身体作为象征,回归身体的形而下方面,回到身体的原始物欲状态。这样的身体不成其为追寻意义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身体书写在中国之中没有一个立足点,身体始终不知道如何在中国文学中安放自己,更清楚地说:身体本身,始终未能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中意义追寻的出发点。
身体作为现代性的寓所,只是一种感觉,一个比喻,但是过度的关注,也会把形而下变成意义的归结:身体变成自为之物,变成意义追求的终点。今天,中国的现代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工人难请,都在满足人的身体的形而下需求上。身体的舒适与享受,肉身本身的延续,成为现代化在中国人生活中引发的最大变化。
在这个时候,读李自芬关于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对身体左右为难的痛苦,我们是应当为自己欣慰呢?还是为自己的麻木感到失落呢?即使对待身体的过于实际态度只是“庶民”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现在的思想者还有自己独立的声音吗?即使偶尔有,他们还在幻想中,或是在艺术中,追寻身体的意义吗?
(:李明达)
排油减肥药原理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专家说亮甲能治疗灰指甲吗荆门白癜风什么方法祛风活络有效
-
管理看房的时候需要看什么六大技巧需了解
2020-09-17
-
中药材价格陷入下跌通道
2019-07-15
-
四川中医药局组织专家赴雅安培训适宜技术
2019-07-15
-
泡脚方法不当会让你受罪
2019-07-13
-
地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
-
西瓜多次采收高产栽培技术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