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网络时代的中国式扒粪

中医诊断  2022年01月08日  浏览:3 次

核心提示:络时代,全民都享有了信息发布和议程设置的权利,这意味着“全民扒粪时代”的到来,政府和官员显然不能再以传统思维去应付。

虚假广告、食品药品问题、官僚作风、腐败高发、恃强凌弱 这些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病症,但这段话却不是对中国未来的展望,而是上世纪初美国媒体大规模 扒粪运动 之后,有人总结当时舆论监督成果时的描述。

现实是中国的现实,未来也会是中国的未来吗?也许是期盼着出现类似局面,在近期几起声势浩大的微博 扒粪 事件之后,有媒体激动地发文称, 中国进入扒粪时代 ,并提醒官员们注意: 只要舆论对官员的道德追究有事实依据,该官员的仕途就可能塌陷。

从调查报道到微博 扒粪

中国不是现在才进入 扒粪时代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说。作为媒体研究者,他确切记得,大规模的舆论监督发端于1998年。从那时候开始,传统平面媒体开始发力,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道。200 年,随着 孙志刚事件 的曝光,媒体 扒粪 达到了顶峰。然而,据张志安观察,也是从200 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平面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消退由络接棒了。《环球时报》的评论称, 中国的舆论监督兜了个大圈子,现在却通过微博这个 混乱丛生 的地方得以真正开始。 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民对热点反腐事件和案件舆情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一半左右社会热点问题首发于络,而传统媒体上的热点问题在播报后,当天即有70%传播到络上。络显然具备形成舆论监督的强大气场。

络扒粪 最初却是以不甚光彩的 人肉搜索 的方式登场,其中虽有一些子虚乌有事件,但 人肉搜索 却成了络监督的利器。真正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第一起 络扒粪 事件是2008年发生的 周久耕天价烟 事件。

此后,尽管势弱,但以微博为信息枢纽的络仍频频发力,唐骏学历门、故宫失窃门、三聚氰胺奶粉、 7 2 动车事故、 我爸是李刚 ,络一度热闹非凡。 围观就是力量 ,民甚至成为媒体评选的年度人物。

官员的 络恐惧症

张志安总结了络事件发展的模式,一般是草根民以 悲情 或者 愤怒 爆料,意见领袖转发,随后引起公众围观,最后由传统媒体跟进。 传统媒体的调查报道内容比较扎实,有定海神针式的效果。

然而,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扒粪的效果都严重受到环境的影响。媒体扒粪要凸显效果,必须得到体制回应,启动相应调查或者行动,才可能解决问题。位居正厅级的 表哥 因为络 扒粪 而落马,此类事件在中国实属罕见。从积极方面解读,此举有利于弥补以往 扒粪 落空而流失掉的公权公信力。

吕乐)作为中国最着名的电影摄影师之一的吕乐 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官方开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舆论监督,然而也正是官员们在情绪上最抵触 络监督 ,官员们的 络恐惧症 在调查研究中得到证实。

上海学者邬思远调查后发现,对于 络监督是公民行使的正当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 这一观点,在领导干部、学生、工人、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中,领导干部的赞同度最低。

有 洁癖 的社会

面对络的强大影响力,政府部门纷纷组织官员学习如何面对络舆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都相继设计了相应课程。官员心态逐渐走向开明。

上世纪初美国的媒体工作者们无孔不入,向公众披露潜藏在政府企业内部的各种黑幕,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震动,甚至将 揭丑 的触角伸向了当时的罗斯福总统。罗斯福于是嘲讽揭丑们为 扒粪者 ,讽刺他们手拿粪耙,只盯着污秽之物,却看不到美好的事物。当 扒粪者 们的一次次行动推动了美国社会更新进步之时,原本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反而成了一个美誉,罗斯福也改变了最初看法。

有学者提出, 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必然影响权力的分配。 络时代,全民都享有了信息发布和议程设置的权利,这意味着 全民扒粪时代 的到来,政府和官员显然不能再以传统思维去应对。

对络 扒粪 而言,更大的意义不在于揭露了多少黑幕,而在于测试一个社会自我净化的功能。一个有 洁癖 的社会,自当能够迅速清除被扒出来的 粪 ;而机制僵化的社会则可能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般,几经 扒粪 之后,哪怕臭气熏天,却仍无动于衷,这,才是我们最担忧的问题。

小孩子总是闹肚子怎么办
肠炎怎么调理
一喝凉的就闹肚子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