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夏至草的秘密她真的不是益母草更不是夏
中医丰胸 2019年11月23日 浏览:6 次
摘要:夏至草的性味归经记载:味微苦,性平。有小毒。蒙药味微辛,性寒。入脾经。《陕西中草药》:“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一种常见的药草以夏至为名,那就是妇科常用药夏至草。夏至草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一味十分有用的妇科药,因其一般在夏至前采收而得名,同时,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做 小 ,外行人有时的确会将它与益母草相混淆。同时夏至后枯萎是夏至草的重要特征,有些人更是把它与夏枯草混淆不清,其实它真的不是夏枯草。下面我们就来把夏至草的秘密扒一扒!
什么是夏至草?
夏至草为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Lagopsissupine(steph)l.的全草。又名小益母草、白花益母草、白花夏枯草等。夏至草之名始见于《陕西中草药》。可活血去瘀、调经、降气逆、平肝潜阳,用于不调、半身不遂、血滞经闭、贫血性头昏等疾病。夏至草在长江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布非常广泛,每年春天,开阔草地上满满都是,夏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广泛栽培,夏至草的花是白色的,偶见粉色。
夏至草的功效与作用:养血调经,利尿,退翳。用于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消炎、利尿。用于翳障沙眼,结膜炎及遗尿症。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昏;半射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陕西中草药》: 活血,调经。治贫血性头昏,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夏至草的性味归经记载:味微苦,性平。有小毒。蒙药味微辛,性寒。入脾经。《陕西中草药》: 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夏至草与益母草、夏枯草的来源不同
1、中药夏至草为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Lagopsissupine(steph)l.的全草。
2、《中国药典》记载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
益母草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中国药典》记载为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的干燥果穗。
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夏至草与益母草的关系
诸多文献记载夏至草性味、功效均与茺蔚即益母草相似,有养血调经、活血祛瘀、利水消肿的作用。经文献考证,夏至草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中列于茺蔚项下,是作为茺蔚的一种来应用的,古代可能是茺蔚的正品之一。《本草纲目》中茺蔚白花者应是夏至草,紫花者为现今正品益母草。而现在将夏至草列为益母草的混淆品种,二者功效是否一致,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夏至草与夏枯草混淆的原因
其一,经古献考证,夏枯、夏枯草都曾经用作茺蔚(即益母草)的别名,这里的夏枯草应该就是夏至草,但绝对不是今天《中国药典》记载的夏枯草。其次,二者的采收季节相似而易于引起混淆,夏至后枯萎是夏至草的重要特征,夏枯草是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
调经养血,化瘀生新。用于血瘀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量少色暗。
儿童健脾胃的药排行榜孩子总流鼻血
小孩吃了不消化吐怎么办

-
牛奶的1神奇功效
2019-07-16
-
多练太极拳免得病来缠
2019-07-16
-
如何煎中药不流失药效
2019-07-16
-
重庆市卫计委制定重庆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019-07-15
-
广金钱草栽培技术
2019-07-15
-
秋海棠果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