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渊源

中药常识  2019年10月24日  浏览:5 次

  摘要:《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神农本草经》历来又被简称为《本草经》,之所以将其冠以 神农 ,是因为在西汉及其此前,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淮南子 修务训》)。显然,这是当时的学风使然、文化背景使然。对于该书而言,托名 神农 不仅仅是一种托辞,而且既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又有相关的史料为依据。

  据现存史料记载,早先是将农耕活动与神农发生联系的,将三皇中的炎帝称为 神农 就是明证,认为他就是最早的农业专家并教人稼穑。《孟子 滕文公》中就有相关的记述。据班固整理上古的文献之中,有关 神农 治农内容的资料就有20篇之多,并认为 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汉书 艺文志 农家类》)。在《吕氏春秋》中早已有类似的记载,认为 神农身亲耕,妻亲绩 。班固对此补注曰: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汉书 艺文志 农家类》)。这里不但将 神农 与古代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还诠释了为何将炎帝尊为 神农 的理由。

  本草类属于古代农事活动乃至现代的大农业范围,这是人所共知之事,这也是古人将本草乃至中药学知识与 神农 挂钩的理由之一。加之人类为了生存,要与饥饿、要与疾病作斗争,这都与本草无法分开。植物类食物绝大多数都是药、食两用的,古人在将炎帝与农业联系,以及对本草类深刻认识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药物、本草与其联系并托附于他。因此,西汉陆贾就持这一观点,认为上古时代,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四库备要 子部 新语卷上》,中华书局,1955年)。西汉刘安对这一说法有进一步的分析,认为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蛂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润,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四库备要 子部 淮南子 修务训》,中华书局,1955年)。司马迁将古人对炎帝与密切联系的认识作了总结,明确地指出, 神农,以赭鞭(鞭通 辨 )草本,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和药济人 (《史记 补三皇本纪》)之后,世人便毫无争议地将本草、将医药创始之功归之于神农。因而汉晋以降,人们将传载古代有关药物知识的专著托名神农,便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汉晋以后乃至今日,医药界之所以将传载治病疗伤的药物知识著作命名为 本草 ,五代时期韩保升虽然有 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 (《蜀本草》序)的解释,此解虽然不乏道理,但未畅明其旨,未能洞彻为何要用 本 字冠 草 的理由。复习古代相关文献之后可以这样认为:一是 本草 一辞在汉代已是政府的官方用语,并将专司 本草 的官职称为 本草待诏 (《汉书》的《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等)。二是汉代已将 本草 作为书名(《汉书 楼护传》),而且楼护还阅读过书名为 本草 的文献,这在当时其他医学文献中已将 本草 作为医用药物的专用词。如《汉书 艺文志 经方类序》就有 本草石之寒温 之语即是例证。三是因神农开创农耕以后,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可靠、稳定的饮食和药食两用的原料来源,无论是天然野生或者人工经过驯化栽培的植物,均是民众用以果腹乃至治病除疾之根本,因而以 本 字冠 草 。可见, 本草 作为药物专著不但由来已久,而且其意义深远。

  润肤、保湿、防冻裂、减轻因皮肤冻裂引起的痛痒。对冬季引起的皮肤干燥、干裂等均适用。

宝宝脸色发黄怎么回事
孩子不消化怎么办
小儿脾胃虚弱饮食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