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今天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

中药大全  2020年06月29日  浏览:2 次

《国魂 大地之子袁隆平》首发式在长举行

湖南1月2 日讯( 胡宇芬)弘扬袁隆平精神座谈会暨《国魂 大地之子袁隆平》首发式,今天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袁隆平院士表示,正在努力朝16吨/公顷目标迈进,预计2018年取得突破,争取明年提前实现。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出席。

《国魂 大地之子袁隆平》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事件空间为纬,清晰生动地反映了杂交水稻在中国大地培育、诞生、发展、壮大,从试验走向推广,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塑造了以袁隆平院士为主角的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中国人形象。7 岁的书作者彭仲夏,曾在1981年撰写有关袁隆平的报告文学《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时隔 2年再著书赠送袁隆平,留下一段佳话。

袁隆平院士说,自己一直在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除了开展高产攻关外,希望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按平均每公顷增产2吨计算,所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为世界和平与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做一颗好种子

《国魂 大地之子袁隆平》新书撷英

湖南 胡宇芬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国魂 大地之子袁隆平》,1月2 日举行了首发式。这篇大部头的报告文学,几乎描写了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阅读此书,我们被袁隆平丰富的精神世界所感染,被袁隆平勤奋严谨、执着创新、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书中写道:袁隆平多次说过: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分享书中几个小故事,让我们都来学习 做一颗好种子 。

两赴北京请教鲍文奎

鲍文奎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得摩尔根遗传学说真传。

1961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尽管与当时占绝对优势的水稻无杂交优势的观点相冲突,但在袁隆平的心中已萌生了杂交水稻研究之意。如何找到理论依据?他想起了母校恩师管相桓教授生前很推崇的鲍文奎教授。

于是,暑假中,袁隆平拿饭票换了10斤全国粮票,取出准备买自行车的钱,跟朋友们说要回重庆看望父母,花了4天多到北京。好不容易找到当时在中国农科院工作的鲍文奎。他的研究想法得到了鲍文奎的支持,并在中国农科院的图书馆里读到了很多在安江农校无法找到的外文资料,获得了最新的科技信息,坚定了研究决心。后来在回顾研究过程的坎坷经历时,袁隆平感慨地说: 幸亏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

从1969年起,每到10月,袁隆平和助手就像候鸟一样到海南育种。在他 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 的构想指导下,却迟迟找不到野生稻,研究陷入僵局。于是,袁隆平决定让两个弟子照料试验田,自己到北京去拜访鲍文奎教授并查阅资料。当时鲍文奎刚从 牛棚 里出来,看到袁隆平居然来请教他,高兴得亲自下厨在家中招待吃了一顿饭。袁隆平在中国农科院的资料室里查阅最新动态。他了解到日本实现了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杂交组合优势不明显,尚未投入生产应用,也没有发现自己正在研究的籼稻三系配套的成功报道,决定加快研究进度,抢在世界前列,把它变成一项应用技术涨幅为5.5%。太平人寿的蓝筹成长型账户在7月11日的卖出价为0.7784元。

就在这时,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发来的报喜电报: 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 。

讲好话、捡废品,瓦钵做试验

袁隆平找到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并于1966年在《科学通报》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其后,为了加速试验,他打算自费买60个大钵子,用来培育雄性不育株第三代。

在杂货店问了价后,要六七十元钱。当时袁隆平夫妻两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100元,手头紧得很。怎么办?

袁隆平找到安江农校总务主任陈周忠,请他帮忙同对河陶瓷厂联系,从废品堆里捡些瓦钵来做杂交水稻试验。

得到同意后,从没拖过板车的袁隆平师生三人,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费尽周折运回了60个大钵子,开始了充满希望的试验。

两万元化解 割耳朵事件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经历了很多波折成都国腾电子回应传闻 确认实控人何燕被调查。1989年夏天,南方出现历史罕见的低温天气,一些经过鉴定的不育系出现了 打摆子 现象,研究陷入低谷。在此严峻关头,如何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成为成败的关键。

袁隆平找来外号叫 乐呵呵 的罗孝和,要他尽快培育出一个不育起点在24摄氏度以下的两用不育系来。

当时,罗孝和刚经历了一场 割耳朵事件 ,心里不痛快。他用尚不成熟的两系法在新化县搞了一百亩杂交制种,结果父本母本花期严重不遇,每亩只收了5斤种子。受了损失的农民捉住他不放,急得他赶紧打向袁隆平求救: 袁老师,快汇钱来救我,农民要割我的耳朵了。 袁隆平急忙汇去两万元钱,给他赔偿农民的损失,他才得以脱身。

罗孝和没有辜负袁隆平资助他做试验的期望。不仅培育出一个不育起点为2 . 摄氏度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定名为 培矮64S ,并解决了繁殖问题,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由理论走向生产应用。袁隆平曾称罗孝和是 杂交水稻事业的功臣,三系法的主将,两系法的元勋 。

每年到安江为母亲扫墓

对袁隆平一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人,分别是屈原、李白和母亲华静。

袁隆平建功立业之年,母亲为了儿子和他的杂交水稻事业,从重庆来到偏远的安江,来到儿子身边。1989年中秋节,老人离世,享年88岁。袁隆平经过慎重考虑,又和几个兄弟商量,决定把母亲安葬在安江农校的白虎垴梨子山。

每年清明或母亲忌日,袁隆平都要携妻儿赶回安江为母亲扫墓。以前,通往墓地的山路是毛坯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小车也只能停放在1公里多远的山脚下,然后换上雨靴步行上山,很容易滑倒。后来,在安江人民的热情行动下,毛坯路变成了水泥路,袁隆平来看望母亲就可将小车直接行驶到墓地附近。

袁隆平无限感慨地声称 安江是我的第二故乡 。安江见证了他的 7个春秋岁月,因而他敬爱的母亲最后的归宿永远留在安江。

怀化好的白癜风医院
小儿厌食吃些什么
沈阳治疗白斑的医院
脑梗很严重能好吗
1岁半宝宝不爱吃饭是什么原因
孩子骨折后吃什么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