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河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调研
药膳食疗 2020年05月13日 浏览:3 次
沈阳市沈河区以满足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需求为“主轴” 全面探索社区协商共治新路径
沈阳市沈河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辖区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办事处111个社区,户籍人口73万,服务人口超百万,是沈阳市辖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沈河区多福社区视察时提出了社区建设要“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的新思想,几年来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正确领导下,沈河区委、区政府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通过创新社区事务自治、管理共治、文明德治、秩序法治的协商共治新路径,以创建“五大家园”为载体补齐社区治理短板,以满足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需求为“主轴”,推动党委和政府、社区自治、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信息技术等五大动力系统互联互动、五力齐发、协同共振,全面推进美好幸福沈河新社区的建设。先后荣获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全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2017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最佳创新实践成果奖、辽宁省双拥模范区“八连冠”等荣誉。
一、引领、规划、保障,发挥党和政府的导向力,实现美好幸福新社区建设和谐有序推进
沈河区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作用,通过下派人员、下沉职能、延伸触角,充分整合各层面力量形成合力,着力推动美好幸福新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一是转变观念和角色。把政府从“集权式”对社会服务“大包大揽”的“指挥员”转变为善于谋划全局的“规划师”,善于协商引导的“辅导员”,善于协调各方的“引领者”,善于统筹资源的“激励者”,从社区居民的房前屋后的大事小情入手,按照“就地就近、按需服务”的工作原则,将民生项目交由街道、社区结合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实际协商论证,推动各方设计包装了240个民生项目,运用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幸福评价指数等统计方法,对五大家园的5类一级指标和46项二级指标进行测评,形成了幸福指数测评体系,推进了5大体系、5个工程,67个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评选了28个幸福社区一级单位,形成了全员抓民生的浓厚氛围
。二是做好社区治理“顶层设计”。创新成立了区委群众工作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形成了“整合资源、上下联动、规范统一”的工作格局。制定下发了《沈河区关于加强社区建设若干意见》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以创建“平安家园、美丽家园、精神家园、服务家园、共建家园”为载体,开展了“楼道清洁革命、打造美丽家园”为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抓实“四个专项工作”、打响“四大攻坚战役”,先后对5124栋居民楼和2万多个单元楼道开展了“四治”行动,有效解决了楼道沉积多年的环境问题,破解了“小招贴”这一全国性顽疾和来自体制机制方面的种种困惑。三是健全体制机制。在2012年沈河建立了五大功能区,承接街道原有经济职能,实现“经社分离”,全面剥离社区经济管理职能,释放社区为民服务的工作活力。在此基础上,还大力构建社区“1+X”大党委工作格局。以体系内的党组织为“1”,以体系外的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为“X”,围绕企业建立了1687人的兼职委员,将所有涉及服务民生的部门全都纳入地区大党委管理。探索实施把“支部建在格上”的新型组织模式,构建起“党为核心”实用型、集团化多方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还权下半年彩电市场下跌趋势不可避免、赋能、归位,激活社区自治的原动力,实现美好幸福新社区建设创新包容规范
沈河区通过“还权、赋能、归位”,重点围绕群众对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自治原动力。一是厘清社区权责边界。着力补齐社区治理短板,把社区划分为111个一级格、445个二级格、1544个三级格和5322个四级格,厘清区、街道、社区权责边界,完善“党为核心、站管事务、居行本文出处:://.zhaopk.自治、协商共治”的社区组织架构,减负增能。制定了《沈河区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实施方案》,由区委群工部把握“入口”,在原有社区协助政府工作64项服务和社区自治72项职能工作的基础上,对社区行政职能做减法,梳理制定《社区依法履行职责事项》、《社区依法协助基层政府工作》两张清单,分别减到33项和34项。对加强社区民生服务做加法,出台找出原因再改进。以咖啡为例了《沈河区社区便民服务事项指南》97项服务,转发执行了市民政局出台的《居(村)民委员会建立台账清单》22项、《居(村)民委员会盖章证明清单》22项、《面向居(村)民委员会开展检查评比达标清单》10项。在社区建立“前台一口受理、后台限时办结”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全年无休、弹性工作、预约服务等10项便民举措,以期最终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二是健全协商共治格局。起草制定了《沈河区“四事分责”实施方案》,通过搭建“社区议事厅”、“格议事角”、“居民议事亭”等载体平台,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最大限度的征集居民诉求。通过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社企共建理事会、社区居民评议会和社区民情恳谈会等议事组织载体,全方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商共治”的“纵横交错、多元参与、互动共治”社区协商治理体系。建立政府解决“难事”、街道解决“大事”、社区解决“小事”、格解决“琐事”的“四事分责”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协商议事规则。探索、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规范协商议事全过程,发挥“家联盟”等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无缝嵌入社区5322个格之中开展议事协商,让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有序监督和评价政府决策,,在社区家门口实现“就近办、马上办”,让居民从幕后走到台前。溪林社区通过议事协商,以张贴、发放幸福缔造倡议书、征求意见书,召开专题会议、研讨会,设立心愿墙,成立群等多种形式,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宣传征求居民意见、建成社区“幸福路”广受群众欢迎。
三、民有、民管、民享,激发社会组织的能动力,实现美好幸福新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沈河区以社会组织作为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的突破口,树立社会组织自主、凝聚、奉献的高尚情怀,构建“人人在社团,社团管人人”的美好幸福新社区建设新局面。一是完善机制。出台《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准入机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机制》等制度性文件,规范社会组织行为、提高服务能力,落实政府扶持资金、完善自身造血功能。特别是统筹条块部门的各种专项资金2000万元,按照项目酝酿和奖励原则、资金来源和规模、项目申报和审批、项目实施和管理、项目验收和评价、项目考核和奖励等六大项内容,在全市率先推出“以奖代补”实施办法,为沈河区有效凝聚共同精神、撬动共同力量注入了能量。区民政局承担的8个项目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二是搭建平台。对区域内64个登记类社会团体,40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47个备案类社会组织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建立区级孵化基地,重点打造营商发展类、志愿服务类、组织孵化类等“三型”社会组织,切实发挥枢纽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备案类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孵化,并结合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准入机制,逐步提高社会组织登记率、备案率和居民参与率。同时以地缘、业缘、趣缘、商缘和亲缘为纽带,以“家联盟”和“社联盟”的形式把每个居民都纳入到一个或多个社会组织中,并在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社区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能力,努力构建“人人在社团,社团管人人”的社区社会组织。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沈河区对2111个社会组织,以降低社团开办资金、减少社团会员数量等方式,将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资金标准,由原来的3万元降低为5000元,社团申报会员数量由原30个会员单位降低为10个会员单位,50个个人会员降低为30个个人会员,放宽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准入条件,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推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按照现阶段每年%递增比例,到2020年,全区登记类和备案类社会组织数量达到2500个。
四、嵌入、融合、共赢,启动驻区单位的合作力,实现美好幸福新社区共建共享共融
沈河区致力于激活驻区单位活力,通过政府、居民和社会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突破社会组织发展瓶颈,实现新时期新社区各种力量的嵌入式融合发展。一是把驻社区企业纳入协商范围。从实际工作出发,从辖区内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微小企业入手,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经营提供便利,为企业职工在社区生活提供服务,全心全意搭建社区与企业互帮互助的连心桥,以6+X服务体系为载体,驻区企业经营到哪里,社区为企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解决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驻区企业以协助社区解决生活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借助社区议事角、社区议事厅等主动参与社区协商议事,发挥企业独具的品牌资源优势协助社区共谋、共议、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二是探索社区共筑共建新格局。按照“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原则,实现共驻共建。引导企业和社团组织在自治、自律的基础上,尽社会,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沈河区共同缔造行动社区“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办法》,以资金、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在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社区场地资源共享上给予支持,并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资源和场地资源;企业和社团组织以公益服务或股份合作、个体经营等各种形式,投入到社区服务领域,开展便民、利民的低偿服务。三是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调动沈河志愿服务联盟成员单位等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力量,探索推行“志工+社工+义工”服务模式。以“善行者、情暖夕阳红、党员爱心联盟、一元钱互助工程”等项目为引领,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奖代补引导居民在接受志愿服务中将志愿服务与群众自治结合起来,引导志愿服务进社区、进邻里、进家庭,把红巾社区和山东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让居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参与意识和意识,使志愿精神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内涵和凝聚群众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万莲街道清泉社区的“四点半爱心课堂”,朱剪炉街道府东社区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等项目,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五、智慧、精准、效能,运用信息技术的推动力,实现美好幸福新社区智慧技术应用普及
沈河区按照“互联+服务”的要求,紧抓智慧、创新、效率的服务特点,深化“智慧社区”络化治理新模式,完善美好幸福新社区治理体系和综合服务络。一是打造覆盖全区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沈河区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沈河区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将全区的人、事、地、物、情、企业纳税等全部纳入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共收集存储沈河区户籍人口信息71.4万条、流动人口信息21.1万条、房屋信息36.56万条、出租房屋信息3.37万条、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3.53万条。将市民服务中心、大数据局、督考办等八大部门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实现了数据的一次采集、群体共享、互联互通、多方共用,为政府的精细管理、精准决策、精确服务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二是全力打造高科技、信息化、全方位、高效能的“一站式”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沈河区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具体包括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平安建设、社会保障、经济商务、绩效考评等6大功能版块,共计54个民生服务栏目130余个子栏目,覆盖了全区70多个职能部门的300余项民生服务项目。三是建设打造沈河智慧e社区”。完善了“沈河民政为民审批服务E政通”,将涉及居民生活的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纳入“沈河智慧E社区”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险、慈善等41项审批服务事项形成标准流程,纳入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政务信息咨询和政务服务全程络办结。通过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结合,沈河区已有3万余人关注了“沈河智慧E社区”,近7000人次查询了政务服务板块,300余名老年人通过络自助成功拿到了“老年证”,切实感受到了上午填单下午送证的便捷服务,实现了由“群众跑腿变信息跑路”。(张静)
(:刘畅 审核:周家权)
泉州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3岁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性功能障碍勃起不硬怎么办

-
2015年NBA夏季签约交易汇总03老将
2020-08-06
-
针灸结合标准疗法可有效治头痛成本低
2019-07-16
-
大叶铁包金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百合的养生价值有哪些
2019-07-07
-
小棕包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6
-
冬季嘴唇干裂要怎么防治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