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偏方秘方

藩国赏析诗经黍离不忍回首的沧桑

偏方秘方  2020年07月21日  浏览:3 次

摘要:美,流失得真快! 当我们沿着时光隧道逆行,回到三千年前的黄河两岸,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辉煌又漫长的周王朝,是一连串光照千秋又耳熟能详的名字,周文王、吕尚、周公、成王、老子、孔子…… 美,流失得真快!

当我们沿着时光隧道逆行,回到三千年前的黄河两岸,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辉煌又漫长的周王朝,是一连串光照千秋又耳熟能详的名字,周文王、吕尚、周公、成王、老子、孔子……宇宙的烟云缭绕着它,历史的目光注视着它,它的兴起、发展、灭亡,它的文明、智慧、学术,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怀念与惋惜,带来许多崭新的期待与梦想。如同这首欢娱又忧伤的《黍离》,道出了诗人内心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的孤独与苦闷,其浓烈的伤悼影响后世而形成沉郁悠远的“黍离之悲”,以致花残月落,流水无声,以致萦绕在诗人个人心弦上的哀伤变成所有国人心中永恒的悲怆!

众所周知,成康之治的出现,是我们古老文明大放异彩的开始,蔚蓝的天空下,保民安民的德政在生气勃勃的周王朝春笋般成长。但美的失去是那样的容易!几百年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声还没有沉寂,周幽王的恶政就出现了,他失道无德,迷恋美色,治国如同儿戏,用烽火台做玩具,召集诸侯,劳师勤王。望着灿如烟花的连天烽火,褒姒果然启唇微笑,那美丽的眼眸,立刻变成那晚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但幽王自己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月黑风高之夜,真正的外敌入侵时,他再举烽火征兵,大喊“狼来了”的时候,诸侯们都以为那又是国王在寻开心,褒姒在做游戏,冷笑不已,无人发兵救应。幽王,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老顽童,迅速被狼群吞噬,西周灭亡,美和文明瞬间消失,化为烟云。火,既带来了光明,也带来黑暗啊。幸好,周国在东方还有一座伟大的京城——东都洛邑,为避犬戎,周平王抛弃了残破的宗周镐京,来到洛阳,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重振旗鼓,收拾残局。但周室衰微,封建解体,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周天子迅速失去了独尊的地位。我们的民族开始进入哲学的反思,各种流派,蜂出并作,宣扬精神,创造思想,文学凝结在鲜血和泪光里,抽枝发芽,孕育成长。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黍离》的第一句。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情系故国,心系旧世的诗人眼中,却为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平王东迁不久,朝中这位行役的大夫就来至西周都城镐京,其满目所见,荒烟野草,“黍稷离离”,昔日庄严的宗庙,巍峨的朝堂,繁华的街市,都在战火中烧成一片瓦砾,偶然有一两声野雉的哀鸣传来,凄清无比。作者不禁“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感慨万千,涕泪满衫。《王风•黍离》的歌声,一唱三叹,流淌着美的旋律,此情此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思路,于是这首诗便有了更为宽泛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悲伤净化了原野,也净化了人心,面对辽阔的大地,巍峨的高山;面对美德和邪恶,作者的心广大无边,飘扬长空,忧伤又充满希望。当衰草长满宫殿,当狐兔横行街衢,昔日的美,便浮在眼前,映上心头,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难得回应,只能质之于天,他仰望苍穹,一声长叹,发出尖锐而深刻的追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西周被无情的毁灭,宫殿化为荒野,全因人类忘记了祖先的教导,忘记了勤劳勇敢的西周精神,这与其说是毁于外敌入侵,毋宁说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啊。“长歌当哭,是要在痛定思痛之后的”,痛定思痛之后,我们便听到这美的悲歌,看到这善的飘摇。

后两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稷穗”又结“稷实”,三个特技镜头,代表了整整一个季节,而主人公仍在低转婉回,彷徨凭吊!诗不必严格遵守物理学上的时空逻辑,这是艺术的特权,运用了这一特权,作者才将主人公从“摇摇”之心在颤抖,到“如醉”之心在迷狂,又到“如噎”之心的窒息,这一系列的故国之痛层层揭示出来,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每天说一点原始》)。

其实,《黍离》作为千古凭吊之绝唱,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其余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挑选与自己风格匹配的Me bag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它已不限于故国的幽古之思,而在表达生存于历史天地间的个人,在面对无限的宇宙与有限的历史时幻灭的感受和怅惘的意识。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遭际,从中寻找与自己心灵相契的共鸣点来托物言志,宣泄情感,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荒圮的景象,旷远的天地,孤孑的个体,浓烈的伤悼,都以其独特的声情表现艺术,深厚的民族心理沉淀,表现典型的文人忧思,构成沉郁而悠远的黍离之悲,深刻地影响着古典诗人的审美情怀,成为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抒发“黍离之悲”的诗文词赋绵绵不绝,从曹植的《情诗》到向秀的《思归》,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历代诗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勾画了乱世流离中漂泊者孤独的背影,书写出时世变迁中爱国者不老的沧桑,不变的容颜!

共 200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开篇,从情感感染力的角度解读了《黍离》的震撼力,然后文章重点讲述了周幽王的故事,诠释了《黍离》的社会背景,为读者理解该诗做了铺垫。文章的重点是对这首诗的解读赏析,文章采用了逐章解读的方式,让赏析层次清楚,赏析内容具体到位。文章结尾,再次总说,并联想拓展,深化了这篇赏析文章的主题。值得阅读的赏析文章。【:春雨阳光】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0: 9:14 感谢老师春雨阳光雅评!

东营白癜风医院
镇江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脚拇指得了灰指甲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