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吧
偏方秘方 2021年11月10日 浏览:6 次
在我看来,中国文学界对文学奖的热情远大于对文学的热情。文学都快半死不活了,文学奖的话题居然生龙活虎。而且会像股市一样牛熊拉锯,每年奖颁发前后的三个月为话题的牛市,也就是说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在临渊羡鱼。而且谈论的水平也不见长,总是一面津津乐道人家一百多万美元的大手笔,一面喋喋不休自个儿的生不逢时。预测、惊讶、接受、埋怨、泛酸。
当然,剩下来半年咱也没闲着,可劲儿地炮制各种文学奖,弄得现在自己都搞不清到底有多少文学奖了。而且咱的文学奖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几乎在现代作家堆里出不来,学过现代文学史的都知道,一谈作家就是“鲁郭茅,巴老曹”,这前六名左翼作家的位子几乎没改变过,于是文学奖也就顺手拈来,“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奖”都在颁着,要不是巴金的女儿极力反对,“巴金文学奖”肯定也早设了。最近,又冒出一个新的奖叫“郁达夫小说奖”。加上以前就有的“冰心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等,中国文学奖的“现代左翼”色彩实在太浓烈了。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奖究竟以什么为标杆?究竟站在多高的平台上?
我常常在想,假如没有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今天的文学青年都不知道沈从文和张爱玲了,倒不是夏志清创造了这二位,而是他用文学的眼光和标尺为我们钩沉了一批好文字。虽然这些文字实实在在地风光过一时,但差一点就埋进了坟墓。可是,难道没有夏志清,这些好文字就不存在了吗?过去有句针对酒家的话:“好酒不怕巷子深”,看来用在文学上不太适用,假如没有被写进文学史,或者被扭曲地写进文学史,“好酒很怕巷子深”了。比如,夏志清推崇的另一位作家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认为知堂老人的散文是中国作家中的极品。但周老二在咱的文学史上却不待见,一笔带过且被称为“汉奸”。所以“春秋笔法”的写史风格,影响了我们对文学真相的判断。所以,用文学奖的方式让作家“不朽”,实在是一条捷径。
其实仔细考察文学史,你会发现真正的大师和真正的经典都和获奖无关。曹雪芹肯定没有得过文学奖,相反他“批阅十载”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地承载了他坎坷的人生。杜甫肯定也没有拿过文学奖,写了那么伟大的诗,却还在发愁“茅屋为秋风所破”。国外也如此,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卡夫卡、茨威格等等,在一长串辉煌的名字后面,是曲折甚至黯然的生活。他们的经典都不是“奖”出来的,相反因为他们的作品,才确立了文学的门槛。
持刀男子的作案动机目前暂时难以确定。“可能是为了图财 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一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门类,在没有文学奖的时代,诞生了真正的文学,人们对文学有一种宗教般的膜拜。在文学奖满天飞的今天,只看到了一个个含金量不高的奖杯和奖金,却看不到与之匹配的作品。文学已经被边缘得不能再边缘了,再边缘就要从生活中出局了。
不过,有文学奖毕竟不是坏事,总比“麻将邀请赛”要有意义。那么就把文学奖办好。
一要颁给真正该得的作家和作品,也许当代已经没有巨人,但“矮子”里面总能“拔”出将军吧?怕的是矮子里面选矮子,所以公平一点。二要整合一下,各种文学奖要有差异性,不要面目雷同,日本就按纯文学、推理小说、青春文学分别颁奖。三要提高“含金量”,既然是要物质刺激,就刺激到位,别羞羞答答,把个文学奖弄得跟撒胡椒面似的,依我看,国人的情结,一大半归结为“巨奖”。人们羡慕的可能不是诺贝尔奖,而是诺贝尔奖金。
做到以上几点,我们才能走出文学奖的云山雾罩。
(:邵钰杰)
孩子消化不良怎么调理西安妇科习惯性流产
骨关节炎应该吃什么药

-
有益于脑的中药
2019-07-15
-
2017年度网络广泛传播的十大养生谣言
2019-07-11
-
针灸治疗中风越早越好21
2019-07-07
-
李时珍教育基金会筹备会议在蕲春召开
2019-07-06
-
消痤疮可按摩三焦
2019-06-28
-
企校联手宛西制药践行中医药人才培养大计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