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刮痧疗法是砭石疗法的延续
中药方剂 2019年07月14日 浏览:7 次
摘要: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 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所不及 。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 《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 挑草子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 沙 字变为了 痧 。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 绞肠痧 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 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痧、痘前痧胀等4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是一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 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
卡泊三醇软膏(金迪银):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的局部治疗。复方青黛胶囊(天宁寺):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用于血热挟淤,热毒炽盛证;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见上述证候者。
婴幼儿腹泻如何治疗
慢性肾炎吃的药
经间期出血小腹痛
宝宝感冒鼻塞睡不好宝宝流鼻涕感冒药
宝宝感冒鼻塞睡不好怎么办

- 上一篇: 三伏天吃这些祛湿食物,让你“一夏无湿”!
- 下一篇 女性补肾,几种见效最快的食疗方
-
吃啥补啥的说法是否靠谱呢
2019-07-11
-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
2019-07-11
-
点按委中穴可放松腰背
2019-07-06
-
教你几款抗衰老的家常菜
2019-07-02
-
尖萼厚皮香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2
-
国家中医药局传达学习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
2019-07-01